大家小時候一定都有被父母催著睡午覺的經歷吧?
小孩子的精力總是很旺盛,有的孩子能一直睡好幾個小時,有的孩子卻根本不愿意睡午覺,一整天都精神飽滿。
午睡習慣上的差異大概率也會延續很多年,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差異呢?近日國外一項研究表明,孩子不愿意午睡并不是因為孩子“年齡小”,問題其實與大腦結構有關。
嬰幼兒期睡眠模式過渡
從呱呱墜地開始,人類的睡眠過程就伴隨著大腦和記憶的發展而有著不同的睡眠轉變期。
研究表明,剛出生的嬰兒每天的睡眠時間最多可達20個小時,因為頻繁需要養育者的喂養,新生兒的睡眠分布在多個睡眠時間段,即處于多相睡眠階段。
在4到6個月大的時候,嬰兒的夜間睡眠會與日間小睡出現差異,但多相睡眠依然存在,除了夜間睡眠段以外,還有三個或者更多的小睡時間段。
9個月大的時候,嬰兒的睡眠模式會變成三相睡眠,由兩個日間小睡時間段和一個夜間睡眠段組成。
在剛出生的前兩年,嬰兒的上午小睡會逐漸消失,發展成為午間小睡和夜間睡眠兩個睡眠段。
年齡在13-15歲的兒童則普遍會出現向成年人的單相夜間睡眠模式轉變。
研究人員發現,不同的孩子在睡眠期的轉變年齡和過渡時間上存在顯著差異,這些睡眠轉變期能夠折射出大腦的成熟和記憶的發展歷程,不同個體之間的睡眠差異也就相應地與各自的大腦結構發展密切相關。
午睡過渡的形成原因
想要理解上述睡眠過渡現象的形成原因,首先需要知道人體的睡眠調節會受到兩個不同的生物調節過程相互作用,一個是晝夜節律控制過程,一個是內環境穩態調節過程。
晝夜節律調節過程是人類在億萬年的漫長進化過程中為了適應地球自轉周期而形成的24小時的睡眠行為模式,主要由位于下丘腦中的中央晝夜節律起搏器控制調節,會根據時間信號對人體進行調節,最常見的時間信號是光線或者黑暗的刺激,感受到光線信號刺激后,中央晝夜節律起搏器會按照24小時的晝夜節律向腦內其他機構發出信號,促進合成相關的激素來抑制大腦的活躍度。
內環境穩態調節過程是由一種驅動睡眠的內平衡機制來發揮作用的,在清醒狀態下,人體內的內平衡睡眠壓力會隨著清醒時間的持續而不斷積累,積累到一定程度,人體就會感到疲憊,只有通過睡眠才能使這種壓力消散。
午睡過渡受到諸如環境、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根據睡眠的兩過程模型可以了解這些因素是如何對睡眠產生影響的。例如,父母可以通過光線調節等手段加強生物鐘驅動的睡眠,促進孩子們在相同的時間進行午睡,這實際上利用了晝夜節律對午睡模式的控制。
然而,很多情況下,即使沒有促進手段,許多孩子也會午睡,而有的孩子即使在促進睡眠的環境中,也不會午睡,這就需要從內平衡調節過程來解釋了。
內平衡睡眠壓力積累具有可變性,實驗研究表明,與年齡較大的孩子相比,年幼的孩子體內積累內平衡睡眠壓力的速度更快,因此需要更頻繁的午睡來釋放這種睡眠壓力。研究者認為,大腦發育和記憶發展是這種睡眠壓力出現差異的基礎,并從比較同齡習慣性午睡和非習慣性午睡兒童的認知表現的研究中得出大腦發育與午睡過渡有關的結論。嬰幼兒早期的大腦越成熟(特別是以海馬體為主的記憶網絡越成熟),就越有效地存儲記憶,從而減少內平衡睡眠壓力的積累,并最終導致午睡過渡轉向成人模式的單相夜間睡眠。
不愛午睡的孩子大腦更成熟,認知表現更好
我們的大腦之所以能夠學習和記憶,主要依賴于包括海馬體和新皮層在內的腦區網絡。其中海馬區在早期形成新記憶、記憶不同事物之間的聯系等認知活動中作用很大,簡言之,這個機構提供短期存儲的功能,學習產生的記憶痕跡在其中暫存,但很容易受到干擾被遺忘。隨著大腦發育時間的不斷推移,腦內的分布式皮層區域之間的連通性增強,海馬的作用逐漸減弱,在新皮層中得到鞏固的記憶就能夠更穩定、有效地抵御外界干擾。
大量的動物研究表明,午睡期間,與學習事件有關的海馬區記憶會激活,也就是說,睡眠可以起到鞏固短期記憶的作用。剛出生的時候,嬰兒大腦的不同腦區尚未發育成熟,學習和記憶的能力都不強,一天中需要多次睡眠來不斷鞏固記憶。隨著大腦不斷發育成熟,腦內新皮層區域之間的聯系不斷加強,海馬區最初形成的短期記憶會在新皮層區得到鞏固,能夠更有效地對抗遺忘,我們學習和記憶的能力也會逐漸提高。
在一項針對同齡兒童的認知測試中,研究者發現與習慣性午睡的兒童相比,午睡次數較少的兒童對聽到的數字序列記憶時間更久,所記詞匯量也更大。實驗結果表現出不經常午睡的孩子認知能力更強,記憶表現更好。
為了對上述認知測試實驗結果作出合理的解釋,研究人員以海馬亞區(海馬區的一個區域,在大腦發育的不同階段有明顯不同的體積變化)的體積大小為指標,進一步探究了在記憶的早期形成和穩固階段發揮重要作用的海馬體與兒童的認知行為表現的關系。研究發現,在研究的所有4-8歲兒童中,海馬亞區體積較小的孩子會有較好的記憶表現。基于此,研究者推斷不愛午睡的孩子的認知表現更好,可能是由于他們的記憶存儲更有效,海馬亞區體積更小,不需要依賴頻繁的睡眠來鞏固海馬區的短期記憶。
之后,研究人員比較了4至6歲習慣性午睡和不習慣午睡兒童的海馬亞區體積大小,發現與習慣性午睡的兒童相比,不午睡的兒童海馬亞區體積較小,對應的認知表現也更好。
綜合上述所有實驗結果,可以得出午睡習慣性與大腦的成熟程度有關,大腦更成熟的孩子分布式皮層之間的聯系更強,能夠更有效地存儲記憶,海馬區作用減弱,從而減少了內平衡睡眠壓力在體內的積累,所以不需要頻繁地午睡來鞏固記憶和疏散內平衡睡眠壓力。
更好地了解午睡模式的過渡與轉換,有助于增加我們對兒童健康的認知。科學證據表明,午睡過渡是大腦發展的產物,在不同的孩子之間差異很大,家長們應該認識到午睡模式轉換不能僅僅通過年齡來確定,而應該結合孩子的日常行為表現來進行判斷。對于習慣性午睡的孩子來說,不午睡造成的記憶損害遠遠大于不愛午睡的孩子,因此如果發現孩子不愛午睡,不必過度擔憂;如果孩子有每天午睡的習慣,應該充分支持并提供給孩子午睡的條件。